形态特征
幼虫:老熟幼虫体长20~30毫米,细长扁圆筒形,体壁坚硬而光滑,具黄色细毛,两侧较密。胸、腹部背面中央呈一条细纵沟,体节宽大于长,从头部至第九腹节渐宽,最宽约4毫米,尾端分叉并略向上弯曲,各叉内侧都有1个小齿。
成虫:体色棕红至深栗褐色,触角、前胸背板两侧、鞘翅侧缘和足为棕红色,前胸和鞘翅盘区色泽较暗,体表密被金黄色半卧细毛。雌雄间体型差异很大。雄虫瘦狭,背面扁平,体长14~18毫米,宽4毫米;雌虫阔壮,背面拱隆,体长16~l7毫米,宽5毫米。
发生特点
2~3年发生l代。以幼虫和成虫在土中越冬。越冬成虫于2月下旬至3月上旬开始出蛰,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为活动盛期,白天潜伏于表土内,夜间出土交配产卵。雌虫无飞翔能力,每雌产卵32~166粒,平均产卵94粒。雄成虫善飞,有趋光性。卵发育历期33~59天,平均约42天。5月上旬卵孵化,食料充足,当年体长可达15毫米以上,第三年8月下旬,幼虫老熟后于16~20厘米深的土层内作土室化蛹。蛹期12~20天,平均约16天。9月中旬蛹开始羽化,当年在原蛹室内越冬。在北京,3月中旬l0厘米土层地温平均为6.7℃时,幼虫开始活动,3月下旬地温达9℃以上时开始危害,4月上、中旬地温为15~17℃时危害最烈,5月上旬地温达19~24℃时,幼虫则移至13~l7厘米土层栖息,6月10厘米地温达28℃以上时,金针虫下潜至深土层越夏。9月下旬至10月上旬,地温下降到18℃左右时,幼虫又上升到表土层活动,10月下旬随地温下降幼虫开始下潜,至11月下旬l0厘米地温平均为1.5℃时,金针虫潜于27~33厘米土层越冬。由于沟金针虫雌成虫活动能力弱,一般多在原地交尾产卵,扩散危害受到限制,因而在有效防治后,短期内种群密度不易回升。
防治要点
通常金针虫田间虫口密度达1.5头/m2时,即需进行防治。
药剂防治:在1~2龄幼虫盛发高峰期,可选用48%乐斯本乳油1 000倍液,或40%新农宝乳油1 000倍液,或5.7%天王百树乳油1 500~2 000倍液,或52.25%农地乐乳油1 500倍液,或25%广治乳油600~800倍液,或 55%农蛙乳油1 500倍液,或50%辛硫磷乳油1 200倍液等地面喷雾防治;
也可亩用5%紫丹颗粒剂1.5~3.0千克,或3%护地净颗粒剂3.0~4.0千克,或3%地正丹颗粒剂3.0~4.0千克,在近根际条施或点施;
保护地内还可采用灭杀杀薰蒸剂,每亩6枚薰蒸。施药时宜选择傍晚进行,有利于提高药效。
以上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白菜沟金针虫的防治方法,希望大家能认真领悟,学以致用,做好白菜病虫害的防治工作,收获一份丰收的喜悦。更多病虫害防治技术,请访问中国农药第一网病虫害防治专栏。
阅读本文的用户,还阅读了:桃蚜如何防治